保护区级别:省级
批准文号:黔府函[2014]6号
管理机构:贵州纳雍珙桐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地 址:贵州省纳雍县文昌街道办事处桂花社区小湖坝
一、保护区概况
贵州纳雍珙桐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乌江上游六冲河与三岔河之间,地处乌蒙山脉东南麓,距纳雍县城3.5km。行政区域属于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保护区周边涉及文昌办事处、张家湾镇、骔岭镇等3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保护区以纳雍县国有纳雍林场场部工区、补作工区、坪山工区、小尖山工区为主体组建。总面积11398.22hm2,大部分区域为国有纳雍林场的经营范围。地理位置为东经105°13′1″~105°28′25″,北纬26°38′58″~26°46′3″。保护区由杉木箐片和小湖坝两个片区组成,相距约4.3km,两片区未能形成一个整体是因为中间有一个行政乡镇骔岭镇及S211省道隔断,骔岭镇人口众多,如果规划在保护区管理范围内将不利于保护区今后的管理。两个管理片的海拔与中部骔岭镇的海拔相比,均高出100m以上,且各片有各自的自然生态系统,且保存完好,均有大面积的光叶珙桐、莲香树等珍稀保护植物集中分布,具有极高保护价值,因而将保护区区划为两片。杉木箐片位于纳雍县城西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5° 12' 57"~105° 16' 11" ,北纬26° 42' 37"~26° 46' 2",海拔范围从1800~2200m,面积2177.97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9.1%。小湖坝片区位于纳雍县城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5° 15' 36"~105°28' 55",北纬26° 38' 39"~26° 45'56",海拔范围从1500~2200m,面积9220.25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80.9%。
2014年1月5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贵州纳雍珙桐省级自然保护区黔府函[2014]6号。2014年3月上旬,纳雍县委、县政府向毕节市人民政府递交了《贵州纳雍珙桐省级自然保护区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方案》,方案拟定贵州纳雍珙桐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为贵州纳雍珙桐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将国有纳雍林场正股级机构升格为贵州纳雍珙桐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处级机构属全额拨款参公管理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人员编制52人,拟将国有纳雍林场现有事业编制中划转52个为自然保护区编制。现等待毕节市人民政府批复保护区机构及编制。
二、自然环境
1、 地质基础
纳雍珙桐自然保护区所处地质构造单元,为黔北台隆毕节北东向构造变形的南缘。最大特点是平顶山及台状山(或喀苦瓜特溶帽山)地貌发育。保护区内出露二叠系及三叠系地层,岩性变化复杂,东、醒两部地层岩性差异明显。区内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北东东向走滑裂占有醒目的地位
2、 地貌概况
纳雍珙桐自然保护区位于乌江上游六冲河与三岔河的河间地块上,和般地面海拔1600~2200m,境内地形相对高差400~600m。两河之间的分水岭从保护区南部通过,沿金竹林、平子上、三岔河、中岭一线呈东西向曲折延伸,其海拔高程一般>2000m,东部四楞山最高海拔为2217m,西部中岭最高海拔为2331m。保护区内有喀斯特与侵蚀剥蚀两大地貌类型,两者之间相互穿插分布。东部喀斯物地貌发育分布广泛,地貌组合形态以喀斯特峰丛洼地、峰丛山地为主,其间喀斯特谷地、洼地十分发育,溶蚀漏斗、溶洞、地下河、伏流等频繁可见。喀斯特地貌之间有高大的侵蚀剥蚀山地凸起,其中以四楞山及大坪箐一带的侵蚀剥蚀山地分布较广。西部锓蚀剥蚀山地大面积分布,其间散布高耸的喀斯特溶帽山——覆盖在侵蚀山地顶部的喀斯特峰林地貌,如杉木箐、蚂蝗箐峡谷沿岩的喀斯特峰林即是。
3 、水文水质
①水资源
保护区位于六冲河与三岔河的河间分水岭地带,河源区的汇水面积小,因而河流都比较短小。分水岭以北发育纳雍河及木城河两条河流,区内分别长约21km、16km,两者向北、东方向径流汇入六冲河,其流域范围占据保护区80%以上的地面。分水岭以南主要发育蚂蝗箐河,区内长约12km,向南径流汇入三岔河。保护区的这些河流均属雨源性河流,水力坡降较大,具有暴涨暴落的水文特性。根据区域水文资料,该区年平均径流模数为18.9L/S.km2,年平均径流深596mm。
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有吊水岩水库、大海坝水库。吊水岩水库库容250万m3,水面面积239760 m2;吊水岩水库目前为纳雍县城区生活用水备用供水水源。大海坝水库库容38.5 万m3,水面面积31434 m3;大海坝水库主要是灌溉农田供水水源。
②水质
根据贵州省毕节地区水环境监测中心对纳雍珙桐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吊水岩水库、大海坝水库等水库的主要水源源头取水样进行水质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纳雍珙桐自然保护区境内水样中无污染物,水质的PH值在7.0左右,不存在天然污染源,无色、无味、不浑浊、清洁、透明,天然水资源中主要污染物铁、锰、汞、五日生化需氧量等微量元素无一超过标准,达《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水质标准。
4、 气候条件
纳雍珙桐自然保护区属北亚热带高原湿润季风气候区,海拔1800m以上的山区属暖温带高原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4℃~15.1℃,年最高气温35.6℃,年最低气温-15.1℃,大于10℃的有效积温为4062℃。冬季雨雪凝冻大。该区年均绝对湿度在9.9~14.8hpa之间,年降水量1062.1mm~1440.0mm。降水量年内分布不均,其中4~9月降水量最多,占全年总量的80%~86%,并且常有暴雨发生;冬季降雨量最少,仅占全年总量的32.5%~54.9%。这些气候特征使区内地表地下径流丰沛,水资源天然补给量的丰、枯季节变化十分明显。风向受大气环流影响,冬半年以东北风和偏北风为主,频率占全年风向的30%;夏半年以南风和西南风为主,频率占25%;静风频率占36%。
5、 土壤条件
纳雍珙桐自然保护区土壤成土母岩有砂页岩与碳酸岩。土壤以黄壤为主,有少量黄棕壤、紫色土,其分布特征为:山脊多为硅铁质黄壤,粘重,PH值5.5~7.0之间,土层厚度0.5m左右,局部侵蚀沟槽及低洼地段可达1m以上;山中部或中上部多以硅铝质黄壤为主,土壤剖面结构相对完整,是保护区内林木生长发育的主要地带;紫色土斑块状嵌合其中,多分布于碳酸岩出露地带,土层相对瘠薄。保护区中小湖坝片区的土壤主要为酸性土壤,pH值在3.72~5.44之间变动,有机质13.8~79.7g/kg;部分区域土壤属酸性土壤,PH值5.5~6.5,有机质5~75.9g /kg;另有部分区域土壤为中性土壤,PH值6.5~7.5,有机质2.9~75.9g/kg。
保护区中杉木箐片土壤多为腐殖土,土壤为黄壤,PH值5.5~7,属微酸性,有机质多在22.7~45.7k/kg之间,成土母质为黄土母质,排水能力强。有少量黄棕壤,PH值在3.5~7.5之间,大部份土壤为强酸性、酸性,少部份为中性,有机质2.9~75.9g/kg,成土母质为黄土母质、破积物及砂岩类残积物,排水性较强。
6、空气质量
根据毕节市环境监测站对纳雍进行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表明,保护区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SO2)小时平均浓度为130-150μg/m3、日平均浓度为20-45μg /m3;二氧化氮(NO2)小时平均浓度为178-190μg /m3、日平均浓度为60-75μg /m3;一氧化碳(CO)日平均浓度为3.88-3.96 mg/m3;可吸入颗粒物(PM10)日平均浓度38-45μg /m3;总悬浮颗粒(TSP)日平均浓度为108-113μg /m3。以上各项指标均达到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级标准。纳雍珙桐自然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达71.5%,空气清纯新鲜,根据监测结果表明,保护区内空气负氧离子平均达5000-35000个/cm3 左右,是名符其实的天然氧吧。
7、植物资源
纳雍珙桐自然保护区地还性植被为贵州西部(偏干性)常绿阔叶林,但由于海拔较高,主要发育生长的是以壳斗科的丝栗栲(Castanopsis fargesii)、硬斗石栎(Lithocarpus hancei),樟科川钓樟(Lindera pulocherrima var. hemsleyana)、山鸡椒(Litsea cubeba)、新木姜(Neiolitsea aurata)、山茶科的西南红山茶(Camellia pitardii)等为主要优势种的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林。按照生态外貌,将该自然保护区内的植被划分为针叶林、阔叶林、灌丛和灌草丛。
植物种类有277科772属1857种。其中大型真菌33科71属173种和变种、苔藓植物51科96属261种(包括贵州两个新记录种)、维管植物191科602属1403种。珍稀濒危植物17科34属42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云贵水韭、红豆杉、光叶珙桐3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福建柏、西康玉兰、连香树、榉木、十齿花、香果树等32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兰科植物23种,贵州省重点保护树种6科7属7种,特有植物有纳雍水青冈、纳雍槭。
7、动物资源
纳雍珙桐自然保护区内动物资源丰富,野生动物资源
保护区现已记录野生脊椎动物26目56科174种,其中,两栖爬行动物2纲3目8科16属20种。其中贵州疣螈是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棘腹蛙列入IUCN濒危物种红皮书和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易危级动物,灰鼠蛇列入IUCN濒危物种红皮书的濒危级动物,紫灰锦蛇指名亚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易危级动物。
兽类38种,隶属8目17科32属,约占贵州兽类总数142种的26.76%。有我国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有猕猴、穿山甲、豺、斑灵狸、小灵猫、黄喉貂等6种。
鸟类11目20科68属10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鸟类有[黑]鸢、松雀鹰、普通鵟、游隼、红隼、白腹锦鸡、斑头鸺鹠等7种。保护区是候鸟迁徙的重要路径,每年10-12月份,成百上千的白鹭飞越自然保护区上空,是侯鸟迁徙途中的“服务区”。
昆虫种类较为丰富,共有14目110科418属548种。其中贵州新纪录种25种。蜘蛛类动物19科57属86种,发现蜘蛛类新种1个、即纳雍小弱蛛
8、景观资源
保护区内自然景观丰富:
(1)优雅无瑕的鸽子花——白色资源:保护区内有着全国最为集中分布的光叶珙桐,花开时节形成独一无二的万鸽齐飞的壮丽景观。
(2)连片的森林——绿色资源:保护区森林密布,草场遍地。苍翠的林木,展翅欲飞的鸽子花,独特的喀斯特山峰石林,山冲水库、小湖坝水库点缀期间,湖光山色,奇峰异石,自然环境优美,景观资源不仅类型多样,而且特色鲜明,集山、水、林、泉、洞、瀑布为一体,具有雄、奇、野、俊、幽等特色。
(3)散落林间的河网和水库——蓝色资源:在浓重绿色的山坡沟壑间,穿流着大大小小的溪流,星罗棋布的瀑布群,清流见底的山冲水库、水湖坝水库,为绿色的山峦增添了灵气,赋予了灵魂。
(4)温和的气候、优良的空气质量、天象景观——无形资源:纳雍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宜人,是打造“清凉世界、避暑天堂”的理想区域。保护区远离了城市的喧嚣,空气清纯新鲜,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达5000-35000个之多,是一处天然的大氧吧。这里的天空清纯静美,日出壮观,日落辉煌,朝看旭日东升,霞光溢彩;暮观晚霞落浑,流云似潮。由于海拔较高、地势切割深,山峦起伏较大,因此,秋冬季节,浓云迷雾笼罩于丛山俊岭间,峰峦在云海间若陷若现,云舒云卷,青山与云海相互交融,迷离有如仙境。保护区良好的生态,宜居宜旅。
(5)珍稀物种、生物多样性——科普宣教资源:纳雍珙桐自然保护区生物物种2660多种,生物多样性特色鲜明。保护区四季景色各具特色,春赏百花夏避暑,秋观红叶冬踏雪。珍稀濒危植物42种。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有云贵水韭、红豆杉、光叶珙桐3种(区内最大珙桐树,胸径1.1米的巨大古树“珙桐王”树型奇异,姿态万千)。有国家Ⅱ级保护两栖爬行动物贵州疣螈,保护区是候鸟迁徙的重要路径,每年10-12月份,成百上千的白鹭飞越保护区上空,十分壮观,是观鸟的理想场所。延绵不断的国家Ⅱ级保护植物十齿花在春秋两季呈现出现独特的红叶景观。可建立科普宣教基地,接待国际、国内科研团队来纳雍开展科普宣教及科研等活动。
(6)神奇的绿地毯——湿地资源:与保护区相邻的大坪箐国家湿地公园成片的灌丛沼泽、森林沼泽、草本沼泽、藓类沼泽,大量的苔藓形成波峦起伏的厚厚的藓丘,轻踏于期间,柔软无比,片片绿毯,形成了大坪箐独特的沼泽景观。
(7)丰富的林下生态产品——森林蔬果资源:保护区茂密的绿色丛林这中盛产美味可口的森林蔬菜及干鲜果品,有很大的开发前景。
(8)独特的民族风情、百米古城墙——人文资源:独特的穿青人习俗、传统的苗族腊染、最具代表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滚山珠等,构成纳雍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跨越千年的“水西”历史,昔日硝烟弥漫,炮火纷飞的征战之地“水西”古战场,在纳雍闹地保存着200米最完整古城墙,城墙上的文字清晰可见,祖辈传承的故事增添了古城墙的神秘彩色。
三、保护价值
(一)保护区自然生态质量评价
1、典型性
保护区地处云贵高原向黔中山原的过渡地带, 属乌蒙山脉南坡。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海拔2250m,最低海拔1200m。地貌类型以山地为主,多属高中山。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无霜期长,有雨热同季的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植被较丰富,组成种类较多,植被主要是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与落叶阔叶林,且有较大面积的西南绣球、小果蔷薇、杜鹃等灌丛、草坡等不同演替阶段,因此该自然保护区为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地。
保护区内国家级保护植物光叶珙桐与十齿花的分布广,种群数量大、结构多样,其中光叶珙桐集中分布面积堪称全国之最,是研究保护生物学的重要基地。同时该区域内有大面积的观赏植物如西南红山茶、多种高山杜鹃、扁刺峨眉蔷薇等植物分布,为这些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野外研究基地。
2、脆弱性
保护区内除了在部分溪沟、山脊保留了一定原生性的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外,整体森林生态系统原始性较差,森林群落优势种不甚明显,层次结构不甚明显、林木径级结构分化不大,且萌生性强。在森林分布上,具有破碎性。区内虽有大量的国家Ⅰ级保护树种光叶珙桐集中连片分布,特别是在杉木箐、白勒大箐、斗篷箐核心区分布最为集中,但大量的珙桐都已没有了主干,现存的珙桐多为萌生林。不难看出,人类活动对珙桐的保护威胁较大,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必须加强对保护区重点树种的保护力度,杜绝或减少核心区内的人类活动,保持保护区内森林的原生性。所以应该尽快建立自然保护区,对其中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保护。
纳雍珙桐自然保护区处于乌江水系中上游高地,属乌江水系水源涵养林区之一。区内山大坡陡,山峦叠嶂,溪河纵横,且地处乌蒙山脉东南麓;距纳雍县城仅3.5km,区位条件良好,周边乡镇人口众多,在此规划11398.22hm2的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国家Ⅰ级保护植物光叶珙桐及其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维护乌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具体需求,并为毕节市创建生态文明先行区做出应有的贡献。
3、多样性
保护区内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植物种类277科772属1857种,其中苔藓植物51科96属261种,维管植物191科602属1403种;大型真菌种类共有35科74属193种和变种。
自然保护区现已记录野生脊椎动物26目56科174种,其中,哺乳纲38种,隶属于8目17科,占全省已记录哺乳类的26.8%;鸟纲103种,隶属于11目26科,占全省已记录鸟类的21.5%;爬行纲7种,隶属于2目3科,占全省已记录爬行类的6.3%;两栖纲13种,隶属于2目5科,占全省已记录两栖类的18.1%;鱼纲13种,隶属于3目5科,占全省已记录鱼类的5.8%。
4、稀有性
保护区中保留了大量光叶珙桐林,为全世界光叶珙桐最大的集中分布区。同时,还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大的云贵水韭种群,总株数达数万株,极为稀有。珍稀濒危植物17科34属42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云贵水韭、红豆杉、光叶珙桐3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福建柏、西康玉兰、连香树、榉木、十齿花、香果树等32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兰科植物23种,贵州省重点保护树种6科7属7种,特有植物有纳雍水青冈、纳雍槭。
保护区现已记录国家Ⅱ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14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的有2种,列入附录II的有10种(详见表2.4)。另有106种属于“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占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总数的65.84%;有中国特有种动物14种,分别为贵州疣螈、中华大蟾蜍华西亚种(Bufo gararizans andrewsi)、华西雨蛙景东亚种(Hyla annectans jingdongensis)、峨眉林蛙(Rana omeimenti)、昭觉林蛙(Rana chaochiaoensis)、筠连臭蛙(Odorrana junlianensis)、锈链腹链蛇(Amphiesma craspedogaster)、八线腹链蛇(Amphiesma octolineata)、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a thoracica)、宝兴歌鸫(Turdus mupinesis)、橙翅噪鹛(Garrulax elliotii elliotii)、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滇绒鼠(Eothenomys eleusis)、小麂(Muntiacus reevesi)。此外,乌嘴柳莺(phylloscopus magnirostris)是本次调查记录到的贵州鸟类种的新纪录。
5、自然性
保护区森林群落次生性较强,森林群落的演替趋势以原始群落向人工林群落的逆向演替为主。从各个片区来看,杉木箐、斗篷箐、白勒大箐片区的群落原生性相对较强,这与该片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保护力度、周边环境以及内在生态系统结构息息相关。
6、生态区位
保护区处于乌江水系中上游高地,属乌江水系水源涵养林区之一。区内山大坡陡,山峦叠嶂,溪河纵横。且地处乌蒙山脉东南麓,具有重要的生态区位。
7、科研价值
保护区内留存了我国集中分布面积最大的光叶珙桐林和数量最大的云贵水韭种群及大面积集中连片分布的十齿花林,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另外,保护区还分布有贵州特有的种子植物11科12属13种,其中草本2种,木本11种。保护区的特有种有2种,即纳雍水青冈(Fagus.lucida var. nayonia)、纳雍槭 (Acer nayongense)。保护区是我省生物种类较富集的地区,这些生物携带着大量生物遗传信息,是我国遗传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地方特有种的生物遗传信息是我国弥足珍贵的遗传资源,在遗传方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保护区不仅植物种类丰富,而且资源植物也相当丰富,有食用植物、药用植物、淀粉植物、纤维植物、油料植物、芳香油植物、鞣料植物、染料植物、树脂与树胶植物、材用植物和观赏植物,这些资源植物开发价值极高。另外,保护区还有丰富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生态旅游开发潜力很大。所以,保护区在经济方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二)保护对象
1、贵州西部(偏干性)常绿阔叶林及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
2、纳雍珙桐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国家Ⅰ级保护植物——光叶珙桐、云贵水韭和十齿花等珍稀植物及其生境为主要对象,
以光叶珙桐(Davidia involuclata Baill)、红豆杉(Taxus chinensis)、云贵水韭(Isoetes yunguiensis Q.F.Wang﹠W.C.Taylor)、十齿花(Dipentodon sinicus Dunn)等为代表的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
3、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光叶珙桐群落;
4、六冲河的水源地。
(三)建立纳雍珙桐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必要性
1、全面保护光叶珙桐及其生境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保护生物多样性”。
保护区地带性植被为贵州西部(偏干性)常绿阔叶林地带,但由于海拔较高,主要发育生长的是以壳斗科、山茶科为主要优势种的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林。
2012年7月,省林业厅组织50多人的综合科学考察团,对保护区珙桐资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科学考察研究。经考察,发现纳雍县有大量国家Ⅰ级保护植物光叶珙桐天然林分布,其面积达7120hm2,数量近百万株。保护区是光叶珙桐最集中分布区域,也是目前世界上自然分布面积最大、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地区。2013年1月,纳雍县成立了自然保护区建设领导小组,同时向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递交了“中国珙桐之乡”申报材料。4月,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中科院植物所、省林业厅等相关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再次亲临纳雍县现场审查珙桐资源情况后,同意通过评审。2013年6月纳雍县被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珙桐之乡”称号。
为保护以光叶珙桐为代表的众多珍稀保护植物及其生存环境,建立保护区是十分必要的。
2、建设乌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需要
2012年国发2号文件明确了贵州省作为“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要加强水源地保护,要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要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功能。
乌江是我国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是贵州省的母亲河。保护区位于乌江上游区域,保护区内的大小河流向北、东北方向径流汇入六冲河,其流域范围占保护区面积的80%以上;向南径流汇入乌江一级支流三岔河。保护区茂密的森林植被和多样的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调控水量、净化空气、调节局部气候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对保护区系统、科学的规划,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乌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生态服务功能,从而保障乌江流域上游的生态安全。
3、是创建毕节生态文明先行区的需要
“生态建设”是毕节试验区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之一,早在1988年试验区成立之初,胡锦涛同志就要求毕节“针对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已占总面积的一半以上的现实,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把生态建设和经济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尽快停止人为的生态破坏,并逐步走向生态的良性循环”。2012年12月,胡锦涛同志第12次深入毕节视察工作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毕节地处长江、珠江流域上游,生态文明搞得好不好,不仅关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更广大区域的生态安全”,明确指示要“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在《把胡锦涛主席的深情嘱托早日变为现实》的讲话中指出,毕节是贵州科学发展的试验田,也孕育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和胡锦涛同志的深情嘱托、赵克志书记的要求,毕节试验区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坚持生态立市战略,下大气力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扎实推进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努力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要打造毕节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纳雍县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区内的珍稀保护植物和大面积的森林加以有效保护,将大大推进毕节市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促进区域生产发展、提高周边居民生活水平,使纳雍走上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提升和强化保护区管护能力的需要
保护区范围内大部分地区虽然一直都由国有纳雍林场进行管理,但管理体系、管理设备落后,还未形成必要的科研监测体系,缺乏科研监测与管理人才,长期以来对本底资源了解不清楚。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全面加强保护区保护管理能力建设,优先加大对保护区资源调查监测体系、保护管理体系、宣传教育体系和保护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保护区保护和管理水平。因此,编制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是全面提升保护区管理能力的需要。
5、促进地方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需要
相对于纳雍县其他地区,保护区内居民多居住在山高坡陡、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的地区,主要收入来源为传统的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区内社会经济条件差,社区居民收入水平低,规划将通过社区共管、共建,建设中药材、食用菌种植基地等,解决社区居民的就业、提高社区居民收入;通过规划建设沼气池、省柴节煤灶,优化社区能源结构,减少居民对柴、煤的依赖;同时通过宣教规划,加大对保护区的宣传,提高保护区的知名度,让保护区成为纳雍县乃至毕节市的一张名片,从而提升地方知名度,促进地方发展;通过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带动纳雍县其它景区旅游发展,形成整体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旅游发展机制,共同促进纳雍县,特别是保护区内及周边社区经济社会快速、高效、可持续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
四、保护区管理现状
1、功能区划
保护区划分为三大功能区,即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
(1)核心区
根据保护区资源的分布情况和保护区内的村寨的分布情况,将以光叶珙桐为主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资源集中分布区域区划为核心区。即西南部杉木箐核心区、南部斗篷箐核心区、南部刺冲核心区和东南部白勒大箐核心区4片,各片核心区间主要是被村庄和干线公路分割,无法连接。
①杉木箐核心区
由于杉木箐南侧植被原生性较好,有大量光叶珙桐集中分布,同时还有鹅掌楸、水青树等珍稀保护植物和猕猴、白腹锦鸡、斑头鸺鹠、贵州疣螈等珍稀保护动物分布,没有居民点分布,无人为活动干扰,生物多样性丰富。因此,将此区域区划为核心区,面积906.86hm2。
②斗篷箐核心区
位于保护区南部,小湖坝片西部,因为在斗篷箐原生植被保存较为完好,有大量光叶珙桐、十齿花集中分布,同时有红豆杉、西康玉兰、鹅掌楸、连香树和领春木等珍稀保护植物和猕猴、游隼、斑灵狸等珍稀保护动物分布,没有居民点分布,无人为活动干扰,是保护区南部光叶珙桐分布最为集中、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因此将此区域区划为核心区,面积918.6hm2,占核心区总面积的20.1%。
③刺冲核心区
位于保护区南部、小湖坝片南中,原生植被保存较好,光叶珙桐分布较为集中,同时有红豆杉和十齿花分布,但被中寨村、补作村和纳六路将其与其它光叶珙桐集中分布区分割开来,因而只能将本片区划为单独的核心区,面积为293.55hm2,占核心区总面积的6.4%。
④白勒大箐核心区
位于保护区南部,小湖坝片东南部,是保护区中原生植被存最完好的区域,光叶珙桐分布十分集中,同时有红豆杉、香果树、连香树、十齿花等珍稀保护植物和贵州疣螈、白腹锦鸡、小灵猫等珍稀保护动物分布,是保护区南部光叶珙桐分布最为集中、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被中寨、果支、坐勒等村寨和纳六公路将其与斗篷箐、刺冲核心区分割开来,面积为2446.56hm2,占核心区总面积的53.6%。
核心区总面积为4565.57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0.1%。核心区采取封闭式的绝对严格保护,除经过批准的科学研究,生态监测等活动外,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主要任务是保证其生态系统质量不受人为干扰,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更新和繁衍,保持其物种多样性,成为所在地区的一个遗传基因库。核心区内现居住有120人,有耕地10.93hm2。
(2)缓冲区
在保护区4片核心区外围根据自然地势,扩展300~500m范围形成环形缓冲带。西南部杉木箐核心区外围缓冲区面积为355.37hm2;南部斗篷箐核心区外围缓冲区面积为372.59hm2;南部刺冲核心区外围缓冲区面积为141.56hm2;东南部白勒大箐核心区外围缓冲区面积为1423.63hm2。
缓冲区总面积2293.13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0.1%。缓冲区位于核心区外围,是阻隔外界干扰核心区的重要屏障,起到防止外来不良因素对核心区资源的影响和防止核心区动物资源外流的作用,缓冲区可以适当开展非破坏性的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及标本采集,严禁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缓冲区居住有224人,耕地16.36hm2。
(3)实验区
将保护区内位于缓冲区外围,人为活动影响较大,植被原生性差的区域划为实验区,保护区内集体的土地、村寨附近划为一般实验区,光叶珙桐王附近区域划为旅游小区;实验区总面积4539.52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9.8%,居住有8084人,有耕地182.01hm2。在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对自然资源进行适度利用,合理开展科研、生产、教学、实习、生态旅游等活动,探索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提高保护区科研及自养能力。
2、保护区布局
(1)管理局机构布局
根据《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规划在保护区建立“管理局—保护管理站”二级管理体系。
管理局设在纳雍县较近大草坝,管理站是生物资源保护的前沿阵地,设在保护区周边管理方便而且生活便利的村或工区——勺窝乡沙土村、国有纳雍林场坪山工区、场部工区、张家湾镇二道河村、居仁街道办事处马家营村。根据保护建设需要,对原林场的管理站进行新建或改建。
(2)保护工程布局
保护工程重点布局在居民点周边人为活动频繁、交通道口和生态旅游区以及重点保护的动植物分布地段,采取沿保护边界、功能区界设立区碑、区标和核心区界桩等明显标志;对森林火灾采取人工瞭望与远程监控相接合、营造生物防火林带等保护措施;同时在保护区内开展植被恢复工程。
(3)科研与监测工程布局
主要依托和吸引外部科研力量,积极对外拓展,加强与省内外科研、教学机构的合作。在管理局综合办公楼内设科研监测中心,科研主要为常规性研究和监测项目,包括对光叶珙桐林监测、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规律的监测及云贵水韭等保护物种种群监测。
(4)生态旅游和多种经营布局
生态旅游和多种经营均布局在实验区内,根据项目建设条件进行布局:
生态旅游在小湖坝实验旅游小区中开展,主要建设电瓶车道、木栈道、游步道和观景亭台等生态旅游设施,建设中以自然为主,不破坏原有自然风貌,充分考虑环境容量,严格控制建设规模。
资源合理利用项目布局在实验区内,重点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种植项目如药用植物基地、珍稀种苗繁育基地及林下种养殖等。
4、管理工作
(1)本底资源调查
2012年,贵州省林业厅、省林堪院联合组织了植物学、动物学、大型真菌、土壤、地质、水文、气象等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科学考察队,在收集整理前人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深入纳雍珙桐自然保护区内进行了为期7天的综合科学考察及近一年的多次补点考察,初步摸清了保护区内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状况,编制了《贵州纳雍珙桐省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根据科学考察成果显示,佛顶山各类生物总量达2663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种,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达43种。
(2)保护管理体系的建设
根据保护区的实际情况,规划建立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理站二级保护管理体系,共拟建1个管理局、5个管理站、4个防火瞭望塔,使之形成全方位的保护管理网络,覆盖全区,并充实保护管理人员,加强保护管理工作。
5、管理现状评价
(1)管理机构与人员配置
现保护区机构尚未落实,保护区主体部分一直以来由国有纳雍林场进行管理。国有纳雍林场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事业编制72人,现有退休职工110人,在职职工53人,临时工32人。在职职工中有林业工程师7人,助理工程师3人;本科学历2人,大专学历3人,中专或高中学历7人,初中及以下学历33人。
保护区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学历偏低,本科学历少,无研究生学历;专业结构单一,以林学专业人员居多,动物医学、森林病虫害防治、植物分类、生态学等专业人才缺乏,只能开展常规的资源调查,难以胜任专题性的科研、考察和专项监测工作。到目前为止,由于人才缺乏,保护区难以独立开展专题科研项目,对外交流、合作不够深入,也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科学考察与调查研究资料。因此有必要建立贵州纳雍珙桐省级自然保护区,提高单位级别,改善基础设施和工作人员待遇,尽快吸收和引进保护区急需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
(2)社区人口压力较大,管理有一定难度
保护区涉及1个国有林场的4个工区,3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的5个村(社区),区内有9个居民点,共有1983户,8428人;保护区内居民收入水平低,人均年收入约3500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人口多,收入低,保护区居民对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有一定程度的依赖。多年来,虽然没发生大的案件,但偷砍和盗猎现象仍时有发生,保护管理有难度。
(3)保护管理资金缺乏,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
贵州纳雍珙桐省级自然保护区虽然现机构尚未得到毕节市人民政府批复,仍由国有纳雍林场对保护区范围进行保护管理。由于纳雍县财力薄弱,每年仅能保证国有纳雍林场52名职工的人头经费及极少的森林防火经费。有限的资金只能维持林场最基本的运转,即维持职工的工资和日常开支,用于基本建设和科学研究的资金极少,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办公用房、科研监测、道路、信息化等方面的建设严重滞后。建立纳雍珙桐省级自然保护区后,可缓解资金紧张局面,提高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电话:0857-3521611(传真)
邮编:553300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