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经87°,北纬43°,有一座小院,一颗闪亮的五角星下面赫然挺立着三个大字“知青苑”,这就是位于柴窝堡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腹地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知青们上山下乡工作、生活和居住过的地方。近日,为保护这座历经半个世纪之久的知青故居,传承红色精神,柴窝堡湖国家湿地管理处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通过多方面努力对其进行了修缮。
现如今,当你走进这座知青的故居小院,仿佛时光逆转到了六十多年前的那个时代,每一个角落都会让人们的每一根神经为之兴奋。麦黄色的秸秆、火红的辣椒、金黄的苞谷、麻花辫状的大蒜,眼前似乎出现了在毛主席“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指示的指引下,千千万万个知识青年满怀激情,用双手建设美好的家园,拿起锄头汗流浃背地锄地,挥起镰刀抢收庄稼,推起小车一路飞奔,手持工具平整土地,扬起长鞭走马赶车的场景。
当年的柴窝堡,方圆四五十公里都是戈壁滩,人烟稀少,风沙四起。为响应党的号召,三批来自上海及江苏二百六十五名知识青年凭借一双双勤劳的双手,克服种种困难,打造了573公顷的防风林及经济林。如今的柴窝堡,风沙小了,树木成林了,到处绿树成阴、果实累累,参天大树随处可见,当年知青们的功绩不可磨灭。
现在的柴窝堡知青苑是乌鲁木齐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达坂城区民族团结团结教育示范基地,也是乌鲁木齐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主要由知青宿舍和大礼堂组成,共计16间房,占地面积为1580平方米。这里的建筑均为上世纪土坯墙木梁,苇子顶、木窗、木门。在知青苑的东面是当年的马棚,现在主要用于陈列马车、吉普、人力车等上世纪交通工具。走进知青苑,观看陈列展示,一股浓浓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气息扑面而来。经受了磨砺,重铸了筋骨和灵魂,无论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就不会觉得苦这就是知青苑的魅力所在。
柴窝堡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处长杨献荣说:“这次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知青苑进行修缮和改造,一是多渠道收集那个年代的物件,包括当年知青使用过的物品、家书、期刊等;二是安排工作人员对知青苑内现有的物品进行统一分门别类整理并且登记造册;三是在管理处资金紧张的情况下,筹措资金对院内环境、基础设施进行了修葺,同时,尽可能的还原当年的原貌,更好地发挥知青苑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现如今,修缮一新的知青苑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当年在这里下过乡的老知青宋红梅深有感触地说:“今天我们这帮老姐妹来参观知青故居,眼前的场景瞬间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如火如茶的年代,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候在风沙中种树,看到了当地老乡们教我们使用传统工具,看到了一群人共同学习的场景,真是发自内心的激动。当年,心中有一种信念,怀着对领袖的崇敬、对祖国的热爱和凭借自己的一腔热情,支援边疆建设,而且当地的少数民族同胞手把手教我们使用生产工具,给我们做好吃的,我们和他们亲如一家,现如今,党和国家没有忘记我们,这里保护得真好,还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基地,真是万分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伟大祖国,更感谢那些帮助过我们的阿爸阿帕们。”
回想当年,祖国的需要就是广大青年们的志愿,他们不讲条件,不讲报酬,只要能在广阔天地发挥自己的一点作用,吃糠咽菜,义无反顾,正是这种又红又专的精神指引着千万青年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去,各民族同胞手拉手心连心,共建祖国大好河山。
现如今,经过整理修缮的知青苑旧貌换新颜,当你走进这里,四处洋溢着一种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气息,这种精神曾经激励过一代人在祖国的广阔天地,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今,同样也正在激励着砥砺前行的青年一代,继续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自己的一腔热情,在各自的领域中展现各自的才能,作为石榴籽中的一员,各族同胞紧密团结在一起。
承载岁月沧桑而又活力四射的知青苑既承载着那段历史,又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在“你我他”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发挥好了各自的作用,为达坂城地区旅游添加了新的元素,增添了一抹亮色,为达坂城区民族团结事业添砖加瓦。
乌鲁木齐柴窝堡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