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
森林旅游 > 森旅足迹 > 游记 > 正文

家乡的风

媒体:民勤县文化馆  作者:杨海青
专业号:捍卫荒漠绿洲 2021/3/8 16:18:14

我的家乡地处大漠,这里冬冷夏热,四季分明,这里长期缺水,夏季少雨,冬季贫雪,就连翻滚压顶的黑云都很少见,只有风,从春到冬,一年四季无处不在,如影随形。夸张地说“这里一年只刮两次风,一次从春刮到秋,一次从秋刮到春。”风像个随性、顽皮的孩童,隔三岔五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根本不打招呼;风更像个喜怒无常的君王,高兴时阳光普照,大赦天下,发怒时飞沙走石,地动山摇。因此,好多人对风无可奈何,触目兴叹,我却夹杂在风里流浪。

我一直好奇风怎么能准确地知道节令?直到学习地理知识后,才一知半解。原来大自然有神奇的磁场。

春天刚刚准备就绪,春风就来了,三天一大场,两天一小场。“呼啦~呼啦~”的声音让囚禁了一个冬天的心怦跳不已,禁不住天渐暖风时缓的诱惑,呼朋引伴,去户外尽情狂欢,尚未尽兴,娇嫩的皮肤已张开细细的小口,点点血痕清晰可见,可别喊疼,出来混,总要付出点代价!更何况蜕变伴随着阵痛,成长意味着无常。  大地也按捺不住兴奋,只要春风轻扣门栓,她就立刻醒了,湿气随着地脉上涌,泥土的芬芳随风四散,宽阔的胸膛里写满期待。农人们扛起农具,翻土整地,重新开启孕育生命模式。蚊虫、小草、大树好像早已和春天约好,迫不及待地舒展开僵硬的身躯,探头露脸,在春风里翩翩起舞。

我的家乡远离海岸,台风无缘光顾,龙卷风绝迹,七到八级的强风也偶尔为之,五到六级的大风倒是家常便饭。这种风刮不跑屋,摇不倒树,只和沙土亲密无间。每当风起,黄沙像千军万马似的从地面奔袭而来,所到之处,细尘遍布,誓约要缠绵到天涯,一不小心,却被丢弃在拐角处。仅仅辜负沙尘也就罢了,风还喜欢挑战刚出土的植物,尤其农作物,那硕大的脑袋在风中左右摇晃,眼看脖子就要被拧断了。真想大声对风叫停,转头却发现植物根本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脆弱,它们弓着腰,弯着身,身体尽量紧贴地面,等风过后,又昂首挺胸。其实,只有经过大风考验的作物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为人类提供最有力的能量。为什么现代人类个个膘厚体肥,力气却很小?因为温棚里的食物缺少风吹雨打,果实里少了阳光的味道。

进入夏天,风温婉偏多,偶尔狂躁。温婉的时候清风拂面,沁人心脾;狂躁的时候卷云携雨,残花无数,酷暑消减。择一处花红柳绿,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出行,或与友人谈笑风生,或与花木窃窃私语,或独享风雨后彩虹的娇媚,或躲进农田体验“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风雨行寻找生活的方向,不也是件很快乐的事吗?

秋风起,落叶黄,大雁归,果实熟。秋风里散发着成熟的味道,秋风里弥漫着家庭的温馨,秋风里牵动着游子的味蕾,秋风里飘扬着万千的思绪。卷一地秋风,收一道斜影。不知不觉间,寒风呼啸而来,“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躲进被窝,做一个又一个半醒的梦。

春去秋来,一场又一场风起起落落,刮走了岁月,带走了沧桑,留下了追求。就像家乡的风力发电站,捕获的是风,输出的是电,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节省了有限的化石资源,利用了无限的可再生资源。

我们与风都在路上!

(作者简介:杨海青,女,双茨科红光人。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爱好写作。现在民勤四中工作。

阅读 2749

精彩推荐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