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
森林旅游 > 经验研究 > 理论研究 > 正文

湿地的生境修复及景观规划设计——以潍坊市白浪河湿地公园为例

媒体:中国园林  作者:李勇
专业号:森林旅游资讯 2014/8/15 12:19:41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周边的湿地破坏情况日益严重,导致污染加剧,湿地的面积减少、生态功能退化,湿地环境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这种现象有悖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及人们对美好自然生态环境的向往。通过对白浪河现状进行SWOT分析,确定湿地生境恢复的原则、目标及相应的技术措施。介绍了白浪绿洲湿地公园在功能分区、水系营造、植被修复、交通及活动组织等方面的具体手法,以修复白浪河湿地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 键 词:风景园林;白浪河;湿地;生境恢复;潍坊1  基地周边环境及SWOT分析

1.1  基地的周边环境

白浪河位于潍坊市区中部,发源于昌乐大鼓山,干流全长127km,流域面积1 287km2。流经昌乐、坊子、潍城、奎文、寒亭5县(区),最后注入渤海莱州湾。规划区域范围为白浪河上游从水库至宝通街的沿河部分,总长度约6km,总面积6.27km2。 白浪河,宛如一条玉带,镶嵌在城区的中央,形成“一城两区”的城市布局。白浪河在潍坊市区依次穿越城市生态、城市中心、居住区等城市重要组团,以及济青高速、胶济铁路等重要交通干线,两岸分布着许多城市重要公共设施,是城市形象的集中表现区和城市景观轴线,其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城市的发展。

1.2  基地SWOT分析

SWOT分析主要从基地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和挑战(Threat)等方面进行。据笔者等相关设计人员实地走访调查研究,对白浪河进行了SWOT分析。 优势:1)白浪河紧邻水库,河道水位基本稳定。北方水资源较为匮乏,为了维持河道生境,需要将水位的变化固定在一定范围内,水库的存在为此提供了可能性。2)水体质量较好。白浪河水源补给主要是通过水库的渗透、下流及雨水;同时周边没有大规模的工业污水排放。 劣势:1)景观破碎化程度高。流域沿岸各用地性质较为混杂(图1),资源布局分散,不便于绿地的综合利用和景观功效的最大化。2)生物多样性低。现状植被覆盖率低,主要为毛白杨、垂柳、芦苇等,常见动物如鱼类及鸟类等密度及多样性较低。3)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雨污合流;部分水域长满芦苇和杂草,河道淤塞;河道中存在着大量的农户自垦鱼塘,水体之间缺乏联系和沟通。 机遇:1)潍坊市市委、市政府大力开展“三河”(白浪河、虞河及张面河)环境综合整治,全新打造三河地带,旨在建设新型滨河城市,建设优美的人居环境及城市绿脉。白浪河迎来了其发展的机遇,使其生境多样性的修复成为了可能。2)维护生态平衡,加强湿地生态建设不仅是履行国际湿地公约的要求,更是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湿地作为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成为有识之士的共同选择。 挑战:1)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规划区域两侧河岸坡度较大,加之人们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使部分土地裸露在外,水土流失严重,河体的床位抬高,对当地和河流下游的生态环境、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都带来不良的影响。2)周边农民的生态意识较弱,对于湿地的功能认识不够,为后期的湿地生境恢复及保护措施的实施带来不利影响。3)流域沿岸滨水用地缺乏一个长期合理的规划,没有起到带状生态廊道应有的景观价值,长此以往将阻碍潍坊市的可持续发展。

2  规划设计目标及途径

2.1  设计目标 通过对基地及周边环境的综合整治,对水系进行疏通和调整,以提高其涵水保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因地制宜地设计出各种湿地生境,从而引导、培育遭到破坏的乡土动植物资源,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带动整个城市自然生态的发展;根据土地区位及周边环境划定不同的功能分区,在保护湿地良性发展的同时,给市民提供湿地科普宣传教育和休闲放松的场所,使白浪河湿地公园成为潍坊市景观湿生环境的典范(图2)。

2.2  设计的原则及技术手段 1)恢复湿地通畅的水环境。通过疏浚河道连通原有鱼塘、营造自然水系、清除淤泥及藻类植物、从水库引水等措施,增加水体的连通性,提高自净能力,增加物种交流的机会。2)恢复湿生原生态环境。通过恢复河道及两岸的浅滩、岛屿、林地、草滩、水面、灌丛等不同类型的生境,满足不同类型的生物生长发展需要,恢复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3)恢复和丰富生态岸线。把原有孤立的鱼塘连通,形成大小、空间不同的岸线;模拟自然式驳岸,营造丰富的 水空间;控制水体深度及水流速度,减少泥沙的携带和淤积(图3)。 4)增加物种种类,恢复生物多样性。在部分区域放养了天鹅、鸳鸯及其他禽类,丰富动物的种类;增植浆果类及香花类植物,以引入鸟类、蝶类等动物;在充分保留原有植被如野生芦苇群落、垂柳群落、白杨树群落等基础上,补种乡土植物如柳树、杨树、狗尾草等,增加植物种类,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完善。 5)增加水生植物种类。水生植物能够有效地净化水体,改善水体质量。通过补植部分能吸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水生植物,能有效地改善水生环境,引导水生动植物群落的良性发展。 6)提高群众的参与性。湿地功能的改善和恢复,不仅依靠设计,还依靠群众的参与。通过设计生态湿地科普馆、湿地人文公园等功能分区,向群众展示湿地的重要性及保护湿地的措施等。

3  恢复性规划设计

3.1  功能规划——因地制宜,控制干扰 白浪河岸线较长,根据沿岸不同的用地性质和周边环境对基地进行了功能分区。主要包括:水上度假休闲区、生态湿地科普区及湿地人文公园区(图4)。 生态湿地科普区主要包含湿地科普教育区和生态湿地核心区2部分。科普区主要利用科普馆、湿地科普区、科普植物展示等部分向市民宣传和介绍湿地等相关知识,以促进湿地保护的大众化。生态湿地核心区以对该区域的干扰强度最小为原则,充分利用原有的植被、地形及水体等自然景观,维护原有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保证湿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应根据自身的用地条件,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度假区的开发用地。 湿地人文公园区,通过与湿地景观的结合,充分展示潍坊市的人文、历史,体现生态和城市景观的完美结合。如栽种菱角、茭白、莲藕等水生经济植物,既能体现当地的民风民俗,又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促进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图5)。 水上度假休闲区,在不影响湿地的综合环境效益下,适当开发利用,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同时给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度假的场所,感受湿地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舒适和惬意。

3.2  交通规划——复合型原生态交通组织 交通由3部分组成:水上、陆上及架空。水上交通主要通过手划船实现,游览路线限制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生态核心区,限制船行。陆上交通主要包括2种:在园区外围,以路宽不超过7m的机动车道满足各种人群的需要;园区水环境中的道路,主要设置了木栈道、生态小径等,同时充分利用原有田埂小道,既充满野趣,也能减少道路修建过程中 的人为破坏。在保留丛林内设置架空栈道,同时也有部分水上栈道,以尽量减少对于原生植被的破坏。

3.3  水系规划——疏通水系,整理岸线 对原有水体进行疏浚、清理;从水库引水,控制水系的深度及流速;联系沟通各孤立的池塘,营造丰富的岸线形式和有收有放的水系空间,既有开阔的水面,也有幽远、曲折的小水面;形成岛、半岛、滩涂等丰富的湿地类型,满足不同类型动植物栖息生长的需要;严格控制周边工厂及相关企业的污水排放,实现雨污分流,提高水系的自净能力和清洁度。

3.4  植被规划——保留原有植被,突出湿地特征 原有植被的恢复及乡土植物的种植,是实现湿地生境多样性的基本前提。丰富的植被能够有效地改善基地的环境,改善动物的栖息地环境,改善水体质量,从而起到改善整个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目的。 植被规划,以保护利用原有植被为出发点,体现“自然、生态、野趣”为原则,保护植物多样性为目的。在进行植被规划之前,必须对原有及周边植被情况作充分而详尽的调查和研究,从而确定植被规划的目标和具体的技术手段。通过实地的调研,将规划区域因地制宜地分区对待,主要分为外围植物群落、水陆交错区植物群落、水生植物群落及林带 植物群落。既强调林冠线的变化与统一,注重季相变化及常绿阔叶树种的比例;也注重植物种类的选择,促进植物多样性的恢复。 外围植物群落以速生树种毛白杨为骨干树种,形成植被缓冲区,减少和隔离外在干扰,同时达到围合园内空间的作用,体现地方特色。 水陆交错区植物群落,以耐水湿的乔灌木如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垂柳等及部分水陆生草本植物如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再力花(Thalia dealbata)、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芦苇、睡莲(Nymphaea tetragona)等组成(图6)。 设计的水生植物群落主要包括: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等,以起到净化水体、丰富岸线、为动物提供食物、恢复生物多样性等作用。采取相关的措施和手法以控制水体中水生植物的生长面积(30%以内),防止水生植物无限制的蔓延和扩张。 林带植物群落主要保护利用场地原有的垂柳、毛白杨、芦苇等,结合地形和水系因地制宜进行改造,营造特色丛林景观,体现生态性和野趣性。 因此,在进行植被规划设计时,应尽量采用乡土植物,分区域分环境对待,营造丰富的植物群落,在体现湿地公园的自然性和生态性的同时展现其野趣性。

3.5  活动规划——科研展示,公众参与 科普是湿地公园建设的重要目的,在湿地承载能力范围内,积极地倡导科普教育,提升公众对于湿地的认识,从而促进全民保护湿地行动的展开,增加公众的参与性,让保护湿地落到实处。湿地的环境多样,动植物种类较为丰富,通过提供科普馆、水生植物展示区、观望台、生态水处理区等观察平台以及临水木栈道(图7),让公众积极参与学习。如在科普馆内设置常见的湿地相关知识,动物模型及生态习性等展示;在水生植物展示区设置各种类型的湿地植物群落如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群落、水蓼(Polygonum orientale)群落、荻(Triarrhena  sacchariflora)群落、菖蒲(Acorus calamus)群落等,并挂牌注明其习性及科属名;通过观察楼等设计空间体验湿地滨水景观、观鱼观鸟等;在生态水处理展示区,展示一系列的水处理工序,让公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水处理工艺。

3.6  控制规划——严格控制核心区开发 生态湿地科普区紧邻水上度假休闲区和湿地人文公园区,且生态湿地核心区域也在其内。生态湿地科普区的环境容量对于保护生态湿地核心区尤为重要。环境容量也就是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景区内物理空间可以接纳的最大旅客量,主要包括旅游环境空间承载力、旅游环境心理承载力、旅游环境生态承载力。生态湿地核心区域,类似于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多由河中的岛屿、半岛及阔水水域组成,为鸟类等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其原生态系统应该严格保护,限制开发利用,限制人类的进入和干扰;部分进入式的半岛,主要通过水上交通及木栈道等实现,且以科学研究为主,尽量避免大规模的参观。

4  规划成果展示

时至今日,白浪河湿地修复项目正在积极的建设中。部分区域已经建成,区域水体连成一体,基本确保水位线的稳定(降雨量与蒸发量平衡);水体质量得到改善,水生植物目前生长良好(图8);已有少量水鸟栖息;补植的乡土植物生长情况良好。湿地生境恢复基本达到预期目的。

5  结语

湿地公园既不是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城市公园,它是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体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综合体系,是湿地与公园的复合体。因此,在湿地公园的建设中,一定要把握好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切忌盲目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湿地生态建设。 我国湿地公园的保护开发经验还不足,需要充分借鉴国外的优秀案例,同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进行湿地建设。湿地建设涉及的学科范围较广,需要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多学科合作,避免走弯路。在湿地的景观规划设计中,应以恢复生境多样性为目的,通过种植本地乡土树种、保持原生态、体现湿地的原汁原味、体现自然性和古朴性、减少人为干扰、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提高公民自身素质、加强公众参与等方式,实现湿地的综合利用。

阅读 1101

精彩推荐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