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是满足人们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最好途径,也是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重要途径。但旅游作为产业,在中国是近几十年的事情。旅游业因其特殊的运营方式和利润结构,被喻为“无烟工业”。当然旅游开发运营的形式很多,要根据旅游吸引物的特点来运作旅游经营模式,才能够最持久最成功地获取旅游经济。如近年来的生态旅游,就是在良好的自然资源本底的前提下运作的一种既要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证当地社区的最大利益、促进人们增长生态伦理知识,又要可持续地获取经济收益的旅游模式。
贵州的旅游发展基底很好,加上贵州党政的重视,发展速度很快。特别是近几年,真正实现了“跨越式”和“井喷式”的发展。据统计,贵州从2015年到2018年间,接待的游客人数分别是3.76亿人次、5.31亿人次、7.44亿人次、9.69亿人次,旅游总收也分别是3512.82亿元、5027.54亿元、7116.81亿元、9471亿元,眼看着就要奔向十亿人次、万亿元大关。旅游收占GDP的比重也逐年上升,分别是33.45%、42.84%、52.56%、64%。2015年至2018年4年时间里,接待游客数量增长了接近3倍,旅游总收也增长了接近3倍,旅游收比重越居贵州省各行业之首,可以说这4年时间是贵州旅游腾飞的4年。这是从政策上实现了“全域旅游”概念的成果,不管是林业、农业、交通、建设、水利,还是党政、公安等,都在为旅游发展服务,都是旅游发展的贡献者。特别是林业,那么多的保护地,实际就是旅游目的地的支撑,许多的贡献不能被忽略。贵州还采取了多种方式的推进,领导亲自抓,出台各种优惠政策,也使用了很多刺激政策。是不是贵州的旅游就已经顺理成章可以沾沾自喜了?其实不然,贵州旅游依然还是起步阶段,各种暗流乱涌,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如不提前策划,将会一败涂地。就像打游戏连续过了好几关,但还有很多关要过,得看看自己还有几滴血,得考虑怎么为自己加血。本人曾在一些旅游区已经感受到刺激时暴满和之后的落寞,加之今年春节期间网络上暴光的诸多乱象,不得不提防走向衰败。
最近看了刘杰武先生在《博看文旅》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叫做《贵州:请做好旅游回落的准备》,对贵州的旅游发展过程、机遇及前几年采取的一系列活动带来的效果进行了非常精准的总结,同时也对存在的问题和“短板”进行了分析,还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预期作了估计和研判。绝大多数内容都是有理有据有节的,本人都很赞成,也看出了对贵州旅游发展方向的担忧。的确,贵州旅游在一路向好的背景下不容过度乐观,醒了水的周边省区会奋起直追,与贵州PK市场。贵州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但是也不能说贵州的资源就不如周边省区,其实贵州的旅游资源是丰富的,特别是气候资源是得天独厚的,关键是如何定位,不能仅仅盯着一个“山地公园省”的牌子。
本人不是搞旅游的,而是做自然保护的。为了让自然资源保护得更好,也曾在茂兰保护区组织开展过生态旅游活动,因此接触了不少旅游方面的专家和人员,也做过旅客意向调查等工作。对近年贵州的旅游发展也比较关注,也可以说是担忧。总觉得前几年的“井喷式发展”的持续作用会产生的疲软,会出现暴发式的空虚。
在整个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是迅速的,得益于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有了钱,消费观念也在改变。特别是今天的社会压力和环境恶化后,人们总是希望通过旅游来排解心中的压力,调整自己的心情,完善生命。旅游也从简单的观光进化到参与再进化到心灵的救赎。那么,现在的旅游业就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而要对症下药,深挖游客最关注最记忆的东西。
在茂兰保护区时有过一次体验,当时是陪同几位朋友去石上森林,说老实话,如果没有讲解,石上森林还真看不出有多少的美感,特别是秋冬季节,除了看上去零乱的树木就只剩下满目凋零的黄叶。那里也有旅游团队安排,作为一个科普基地,属搭配产品,不单独收门票。一般也就安排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走走停停,看完就走。有要求要登峰顶的,也最多能安排一个半小时。我还是平时的讲解,只不过没有旅游导游词那种标准与模式化,就自由地发挥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也就带了四位朋友,讲起来更加无拘无束。有趣的是越讲围的人越多,有老有少,最后竟然围了有五六十人。当听到那些带团的导游催促游客们快走,要去参观下一个景点时,有游客居然向导游建议放弃下一段旅程,要留下来听讲解。我很清楚自己的讲解水平,其实并不高明,但让人耳目一新的恰恰是这些已经熟视无睹了的事情背后的科学内涵与生态伦理。
贵州是苗疆腹地,有深厚的少数民族文化,贵州的道、佛文化与当地民族文化溶合派生出一系列有看点的人文景观。贵州的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加之特别的气候资源,如晨雾、晚霞、阳光、雾淞等,都是极佳美景。有山川河谷、满面、湖泊、洞天石扉、峡谷、草场,怎么能说贵州的旅游资源单一简单呢?贵州有那么多的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地等(有4处世界自然遗产地,1处世界文化遗产,10处国家地质公园,45处国家湿地公园,97处森林公园,35处风景名胜区,100多处自然保护区),足以说明贵州的景观资源丰富。但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存在的,就是这些资源没有真正得到很好地挖掘出来,没有赋予它们以科学内涵。花了大价钱搞的旅游资源大调查,也是仅仅在基本资源上分级统计,没有深层次研究旅游资源的区位、特点和保护利用途径。
贵州的旅游专家也不少,但真要从事旅游活动和经营,可以说是旅游人才是相当缺乏的,不管是管理还是导游,不管是文化旅游还是生态旅游,都不能告知游客想要了解的东西,不能真正了解和满足游客的需求。仅仅红色旅游还算有些故事,但吸引力单薄。前几年贵州旅游吸引物其实就在于那些真山、真水、真人和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因此,真正要稳住并扩大贵州的旅游成果,应该支持和加强旅游背后的科学研究和科普解读。虽然说“景观美不美,全凭导游一张嘴”的说法有些片面,但旅游过程中的认知和解读确实非常重要。我们现在的导游队伍绝大多数对景物的理解很肤浅,要么是死记硬背导游词,不分游客类群,抓不住客人的兴趣点,也无法引导客人的了解欲。要么是知识单一,基础薄弱。曾经在一景区有客人对身边的景观树感兴趣,当问及导游是什么树时,得到的回答是“大树”,当看到一片奇特的花时,导游又告诉是“野花”,好像都不错,但很让人失望。不能是拿到钱就完事了,应该列出专门资金,准备一批有针对性的课题,开展深度解读研究,培训旅游队伍。
贵州的特点在山,景观的性格在野,当然就应该回避那些同质化的问题。过多地“打造”会让景点千篇一律,而适度的留下一些野才是景区持久的生命。不要去过多地干预民族村寨的特色,有一个干净的环境就足够了,不要把民族村寨搞成了公园或市场。当地人长期与环境打交道,他们的生活伦理恰恰是自然的体现。自然景观不同于园林,要的就是那份自然的野趣。太过标准化的步道反而失去了山地旅游的情趣,因此有必要充分利用国家森林步道这一概念。有粗有细,有高有低,方显自然特质。
许多的门道除了看自己看外,还是需要引。一本《藏地密码》吸引了多少人向往西藏旅游?贵州旅游做了这么多年,还没有一本真正能打动得了读者的旅游书。现在正在做的《徒步贵州》是一本引导性的旅游书籍,如果做好了,对贵州的生态旅游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许多的旅游区都会有相应的科普解读书籍,而贵州那么多的景区景点,没有几个地方有专门的科普读物。不能靠科普读物本身来赚钱,科普读物是旅游景区持续吸引力的支撑。
旅游纪念品是现在绝大多数旅游区的短板,都是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出品,没有特色,也引不起游客的兴趣。贵州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可开发的文创产品其实很多,应该进行尝试深度挖掘和开发。贵州师范大学任晓东老师的一个团队正在做一些文创产品,小试牛刀后发现非常不错,很受大众欢迎。
诚信旅游是可持续的关键,吃住行游娱购一样都不能假,一次的欺骗就可能产生恶劣的蝴蝶效应,云南和雪乡就是很好的例子。有些政策有可能导致旅游的强烈波动,平衡持续才是最好的发展。
也许一个“旅游门外汉”说这些会引起别人的不满,但历史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希望贵州的旅游不要不幸被刘先生言中,希望贵州旅游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审时度势,提前准备,搞清楚自己还有几滴血,如何去补血完胜。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