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
森林旅游 > 森旅足迹 > 游记 > 正文

老林见闻录(31)

媒体:原创  作者:老黑
专业号:老黑 2017/3/15 17:46:54

 

本来我是想把上次没有走完的路,再往前走走,看看有没有值得不闻世事的老思想关注的现实,不成想,看到了农业部优质苹果种植示范基地,就有点儿到了亲戚家的感触,舜间心里就涌出了一种珍惜的念头,对车轮下面的这片土地,对空间里的这种环境,以及农民的理念认识和素质。通过车窗外比走马观花更粗略的了解,对这种以质取胜的农业经营理念感到欣慰。

其实,我虽然出身园林,但充其量不过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培训,加上学业不精,还有从业不久就改了行,前人生活总结在我脑海里的记忆,经过长时间的吃饭就菜,早已是面目全非了。如今太平盛世,自然科学被探索的深度和利用的范围,是令常人难以预料的,苹果的研究与管理也是不甘落后,我即是想买弄,也只可以是想当然而已。所以这种徒有其名的专科出身,就算滥竽充数,也只有百分之二十五不到的瓶水咣当者了,十足的人微言轻,好在只是无人之处的自言自语罢了。

苹果质量,不仅和土肥水种密保管工有关,更和海拔高度有关,和昼夜温差以及紫外线照射剂量有关,一般来说,黄土高塬的苹果,都还是比较适口的。所以农业部来这儿选优质果,一般不会看走眼。

但不知这和现今市场上流行的“有机”和无机有没有关系。最近老伴一直在我面前絮叨,她买的“有机”品种疏菜,如何的贵,如何的有营养,把我这个“不学ABC照样闹革命”时期,学过初中化学的学生,弄的一头雾水。心里踹踹不安的很,可能随着科技发展,有机食品已经在市场上很流行了,且据我对唯物辩证的理解,对应的无机食品也应该畅行天下了吧。外国可以搞一个转基因出来,我们为何不能更先进的搞一个无机的出来呢?如今连国家权威院士们都对有机食品缄口不语,可见,如今科技发展真是一日千里,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了。“秀才不出门就知天下事”是指每天都读报纸的人,看来,我以后不能不关注报纸了,特别是科普方面的,这可是有关身体健康方面的大事,决不能掉以轻心。

走着走着,前挡风玻璃中出现了“知青胜地毛家山”的招引牌,虽然我没有当过那样的“知识青年”,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再回头还是充满了亲切感,于是跟着神使鬼差,径直往中条山的怀抱而去。

知识青年,每个时代都有,但“文革”时期的知识青年,却真的非其它年代的知识青年可以比拟。一句“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让许多城市的知识青年真正接受了一回贫下中农再教育。直接可以看到的就是他们和农民们一起到田地里去劳动,贫下中农怎么做他们就怎么做,贫下中农收工回家做饭,他们就回到知青住处做饭吃,劳动报酬是记工分,记多少由大家根据能力和表现评。贫下中农劳做一天值五角,他们最多也只能值五角,甚至是四角。户口在农村,吃住在农村,回城市的家就是串亲戚。

为什么当时要把城里的知识青年号召到农村去,而不是让他继续深造,学成后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为国家提高军事实力服务,如水稻之父袁隆平,如医学专家钟南山,如……等等。这是个迷,至今都没有解开的迷。现在可以去知识青年停留过的村子看一看,没有什么特殊的痕迹,促进农业科研了,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了,再教育的奇迹了,都没有。没有现在农民进城给城里留下的痕迹明显,丰富菜市场的品种了,火爆早餐市场了,一栋又一栋拔地而起的高楼了等等。

 

从这儿开始真正进山了,此亭名叫知青望山亭,不过这里看不见毛家山,收尽眼帘的是绵延起伏的山岭和緾绕在山顶和山腰的水泥路。

从这个亭子开始,路变成了水泥路,2011年九月通车。由此推断,这条路不是服务知青上山下乡的,是为了一些人怀念旧地故情而修的,明确的说,带有经济色彩。不过我认为这种做法没错,一方面满足了怀旧人们的意愿,另一方面,也为毛家山农民提供了一条致富路,虽然他们的农家乐赚不了多少,但总归是个希望。

 

离毛家山村不远处路边的山头上有片树林,路边树了一块石碑,下车走近一看,原来是块纪碑,2009年立的,落款是中共毛家山党支部、天津毛家山插队知青,是老知青重回故土的痕迹。碑文大意是:这片林子是知识青年当年栽的纪念林,据今已有四十年历史,七十多岁的老知青郝老师,面对此林遥想当年,不禁感慨万千:故土依旧,人面已非,时势造人也弄人,我在这里有过事也有过情。

 

 

我爬到山顶,环顾四周照了几张像,虽有一览众山小的景象,却没有居高临下的心情,矗立山顶的风力发电设备让我有了点幸福感。走进树林,脚下的感觉没有体验到几十年风雨留下的功劳,落叶很薄,几乎不可能贮水,也谈不上对周围环境有什么大的益处,况且只有几亩大小。

在林子里逗留,想起看过的一篇文章,是科学考察队在新疆一片树林里遭遇了大雨,可是却不见径流,雨停后,也不见有水渍情况,后来他们发现是落叶发挥了作用,那落叶足有九十公分厚,后经测量,每立方米腐叶贮水达零点九立方,几十毫米的降雨量在这里是根本看不到径流的。如果这里也有那样的林子,黄土高塬可就真的是金不换了。

 

 

走出树林我在想,植树造林,可不是几十年就可见效的,要一百年甚至几百年才能对降雨,对水循环,对空气产生我们所希望的影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一点儿也没有错啊。

 

 

 

阅读 276

专业会员

精彩推荐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